微视来了,腾讯这次可以说是放大招了。 9 月 15 日,当人们打开微信朋友圈右上角的相机按钮准备发照片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在“拍摄”、“从相册中选择”和“取消”三个选项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选项:“用微视拍摄”。此外,微视还开放了朋友圈分享的链接——
微视来了,腾讯这次可以说是放大招了。
9 月 15 日,当人们打开微信朋友圈右上角的相机按钮准备发照片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在“拍摄”、“从相册中选择”和“取消”三个选项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选项:“用微视拍摄”。此外,微视还开放了朋友圈分享的链接——只要注册了微视的账号,就可以通过微视,将拍摄视频分享到朋友圈。
发微信朋友圈的功能选项,几乎是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流量入口,现在这个入口成了微视“限时推广”的工具。
从打开朋友圈功能发现“微视”,到下载微视将视频发朋友圈,微视功能围绕着微信朋友圈,横空出世,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闭环”。
微视打头阵 腾讯重启短视频
微视一下子“火”了。应用程序分析商App Annie 显示,微视的下载量在 iOS 免费排行榜上的“摄影和录像”类别当中,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国民级短视频应用”抖音,快手排名第四。根据分析工具ASO114的统计,微视从从 8 月 19 日至 9 月 14 日,一直保持在日 6-8 万次。
毫无疑问,拥有10.4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给微视带来的流量是巨大的。微信的资源和流量,“养着”微视这个新生儿。微信通过朋友圈的入口打通了一个与微视的使用场景,毕竟,短视频与社交从来都是有天然联系的。
除了微视,腾讯旗下的Yoo视频也在8月底上线安卓应用市场,一系列频繁动作无一不在向业界昭示,腾讯正在加大力度席卷短视频领域。
微视实际算不得是短视频领域的新军。早在2013年,腾讯就上线了第一代的微视“8秒视频”,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能赶上短视频爆发的第一波红利。
随着今日头条系的明星级短视频工具抖音的流行和腾讯投资的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兴起,腾讯觉得,它在社交领域的根基松动了,只有微信是不行的。
其实,江湖上“逃离朋友圈”的声音已经传播很久了。腾讯加码短视频的背后,无不传达着一种危机意识:腾讯必须得有一个自己的短视频产品——它是社交的未来,但微信不一定是。在一轮的大规模的改版后,微视以及腾讯重启短视频成为了业界关注焦点。
流量红利不在
短视频领域进入下半场
过去的一年里,短视频可以说是风头无双,巨头、资本相继涌入。继抖音起量之后,包括腾讯微视、百度NANI、阿里鹿刻、微博爱动小视频等大平台,也已经把短视频设定为平台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互联网巨头们为了抢夺行业高地,不惜重金投入。这是一场由挑战者抖音发起、领头者快手应对,新进入者腾讯、百度和阿里等其它巨头共同参与的战争。
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Q3中国短视频市场季度盘点分析》数据显示,整个2017年第3季度,短视频市场投融资事件达24起,吸金超8亿。在用户方面,据速途研究院相关数据,2016年短视频的用户规模首次破亿,达到1.53亿人,2017年短视频用户将达到2.42亿。预计到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将超过3.5亿人。
虽然目前看来,短视频行业就像预料中那样,正在不断地狂飙突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领域也开始出现了用户疲态。
随着搞笑类、娱乐八卦类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越发严重,用户对短视频的热情也出现了减退。同时,玩家的增多也导致不同平台的流量分化,各家吸取用户时间的能力都开始出现下降。短视频平台用户的粘性开始回落,人均单日启动次数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均出现了下滑。
这种用户粘性疲态的初现,未来也许还会进一步加剧,其带来的影响是流量红利的衰退,整个市场已经从一个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
整个短视频领域已经进入到下半场的概念,内容成为了吸引流量的制胜武器。短视频风潮的最大获利者,变成了平台和头部创作者,尤其是身处金字塔尖的创作者。
这种流量集中度高的态势,造成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凸显,成为了这一时期短视频领域的主要特点。当狂热逐渐冷却,那些没能挤进市场前20%的创作者,充满着焦虑与不安,已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风光旖旎的短视频行业,经历了2015年风口的伊始,走过了16、17年全面爆发时期。而如今,这场战役已经阶段性结束了。如果说上半场更多的是做规模,做用户,做粉丝,那么下半场的制胜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自己的商业模式看透。
如何实现持续盈利?
腾讯目前拥有微信的10亿用户,就算把抖音的3亿用户全部排除在外,还有剩下7亿没有被瓜分的市场。然而,通过微信入口导入的流量,对微视而言,或许收效甚微。如果不是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普通人日常拍的一些东西,是很少能带动社交活跃度与流量的。
也就是说,对于微视而言,微信的这个流量入口,给到的其实只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其基数的庞大,会导致把平台上仅有的专业 MCN 生产的优质内容稀释掉。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一个有粘性的内容生态更显得难上加难。
其实,作为其竞争对手的抖音,在上半场战役中能将短视频做得风生水起,靠的就是精细化运营。比如,抖音会花大把时间去教育、打造达人;在调整一个产品上的 Bug 的过程中,若与一个有时差的达人配合,基本上是改一版测一遍,而达人们也很配合,有种一起把一种玩法和产品做起来的情怀在。
因此,想要在角逐中占据优势,实现持续盈利,成为抖音等短视频的抗衡者,并不是投入资源和钱这么简单。生产更多的优质内容,提升用户粘性,才是深度挖掘存量市场的合理策略。
在这一点上,微视也在做着小马过河的试探与调整。微视现在重点做的是引入明星,用明星效应与抖音平台的的草根网红抗衡,这是它在后发劣势下的运营方式。
签约明星来生产内容,无疑是一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大量用户的方式。比起网红和KOL有受众喜好的不可控因素,明星内容的生产成本在时间和专业度上都有很大优势。自带流量的明星,只是简单的发个日常,就会引来大批粉丝围观。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也是最天然的强关系链,会迅速增加将该部分用户与平台的粘性。
微视的未来,也许现在还不是一个明确方向的好时候。即便接入微信确实给出了一个抓住10亿用户的可能性,但在这之后如何去消化,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和修正。
无论如何,打铁还需自身硬。腾讯已经拿到了短视频战役的入场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捡起此前在短视频领域落下的“功课”,在打通了社交场景之后,利用微视继续突围留住用户。至少从目前看,把微视做成中国的 Instragram并非不可能,这大概也是腾讯在短视频中最有可能博出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