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他们都认为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自由,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和“过分教育”; 当然也有些家长觉得“无规矩,不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他们都认为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自由,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和“过分教育”;
当然也有些家长觉得“无规矩,不成方圆”,很有必要制定些规则,让孩子绝对服从,否则以后就会变得“无法无天”。
但是我想问的是快乐的童年就不能守规则?这明明就不是一个单选题,却被有些人说成了对立的家教!
最近网络上也传播了许多关于孩子教养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01.7月份就有一个轰动整个网络媒体圈的例子:
一个8岁男孩可能在迪士尼不小心摸到了一名女子的臀部。女子说了男孩几句,孩子家长护犊心切,结果当场引发了争论。
孩子家长的泼辣、粗口和打人的反应引发许多吃瓜群众的强烈反感,觉得她们给自己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还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
就这摸臀事件来讲,对孩子肯定是会有影响的:如果男孩是无意的,引发大人如此巨大的争吵,以后肯定变得胆小怕事;
如果男孩是有意的,有大人这样撑腰,以后更加肆无忌惮;家长舍不得管,但是社会会帮你管,你可以惯着孩子,但是社会不会。
02.还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在火车站,坐在邻座的大概6岁的小孩直接走过来就来抓男生手上的糖果,小孩的父母看到非但没有制止,还哈哈大笑了起来。
男生拿起糖果问小孩:“你想吃这个?”
“你想像他一样吗?”男生指了指边上伸手乞讨的乞丐。
小孩摇摇头。
“记住,只要跟别人伸手,就会变成他那样了,如果你想吃糖,可以,但是你要拿东西来换。”男生从包里拿出纸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我永远不会做一个不劳而获的人。”
“你把这行字写三遍,我就把糖果送给你。”小孩老老实实的写了三遍,男生于是把糖果送给了他。
“你付出了劳动,学会了新的字,这很棒。”小孩把那张字条被揣在兜里,高兴的拿着糖果走开了。
每个孩子刚来到这世上,都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家长是什么样子,就会在白纸上印下同样的影子。
所有的孩子天性都是差不多的,是不同的教育和环境把他们变成了不同的人。
03.俗话说的好,溺子如杀子,自古以来,过度溺爱孩子的家庭都会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他人;
而让孩子墨守成规的家庭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旧时中国,家有家规。家规会刻在戒尺上,子弟一旦违反,戒尺伺候。
古人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立规矩须有惩戒。没有惩戒,规矩形同虚设。
当然这里并不是提倡惩戒,而是提倡培养对孩子进行正常化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孩子秩序感的养成。
04.近日,深圳发生一起惨痛的交通事故。一位年轻妈妈牵着4岁女孩过斑马线,行至中途,妈妈抬手示意前方车辆礼让;但该车并未减速,随即4岁女孩被卷入车底,碾压身亡。
最近很多交通事故都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遵守规则,规则会保护你;漠视规则,规则便会惩罚你。
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和孩子的规则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给TA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孩子小,就该培养孩子规矩意识
首先,父母内心对规则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需要有规则意识,并且符合孩子年龄特征。
孩子还小,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有选择性的去立规矩
例: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1、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2、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饭后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收纳好。即使后来在白宫,两个女儿也是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奥巴马夫妇认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女儿建立规则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所以说,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不能一味的强权决定。有了这种清晰一致而又“有弹性”的规则,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和规则,更好地养成好的习惯。
并非规矩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
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不能用“逼”来对待孩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
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地被我们引导成为一个有规矩、有教养的快乐孩子。
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